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 » BIM技术、智能照明、扫码进场,这些你都了解吗?

BIM技术、智能照明、扫码进场,这些你都了解吗?

文章来源:BIM中国网 上传时间:2017-09-13浏览次数:
文章摘要:地铁在城市的交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一个角色,作为新一批二线城市。合肥于2016年年底开通了地铁1号线,虽说跟其他同级别城市比,合肥地铁晚迈出了一步,但是在高新技术方面,却有所领先。2号线建设中的新技术在合肥地铁2号线的建设过程中,

地铁在城市的交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一个角色,作为新一批二线城市。合肥于2016年年底开通了地铁1号线,虽说跟其他同级别城市比,合肥地铁晚迈出了一步,但是在高新技术方面,却有所领先。

2号线建设中的新技术

在合肥地铁2号线的建设过程中,BIM技术信息化、风管加工工厂化、照明系统智能化等三项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各界的关注,合肥城市轨道自主创新的招牌也就此出现在大众的面前。

BIM技术信息化

BIM即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。近年来,在国内建筑系统掀起了BIM热潮,应用极为***。合肥地铁2号线工程机电系统总承包项目06标紧跟时代步伐,使用BIM技术,解决了许多施工难题。

BIM模型

合肥地铁2号线机电系统施工中需要将16个专业的78种管线、1123种设备隐藏到地铁顶棚以上1-1.5m的空间,但由于施工空间狭小、管线设备多、施工中容易造成管线碰撞和二次返工,给工程质量、成本控制、生产效率等都带来极大的困难。

为解决这些难题,合肥地铁项目部运用BIM多专业集成应用平台(BW)将机电系统各专业BIM模型集成,首先进行管线碰撞及优化。利用碰撞检查软件自动检查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,提出综合管线设计优化建议;使用BIM软件对各项优化数据进行验算,确保优化后的管线设计符合相关规范要求,以减少因碰撞而导致的材料、工费等的浪费。

进行预留孔洞精确定位

合肥地铁2号线机电系统06标通过BIM模型对每个车站高达362处的预留空洞进行精确定位,准确率达100%,极大地方便了管线和设备安装施工,节约人力投入,缩短施工周期,提高结构施工质量。

“由虚到实”可视化交底

针对施工难点和关键点,项目部建立BIM技术3D模型,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,使其能够直观、***地了解施工部位各类管线路径、标高、空间结构尺寸、构件规格型号等参数和详细信息,保证了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。

精确计量

项目部通过建立BIM模型精确导出工程量清单,根据施工进度(月、周)、区域(楼层、施工段)、施工班组等条件进行材料用量的精确统计,公司所有人员可通过BIM系统应用端MC随时随地调取工程所需数据,严格控制主材的采购量,对班组实行限额领料,避免了材料浪费,保证了材料到场的及时性,为项目节约成本82万元,提高了项目成本管理水平。

项目部建立BIM模型后,在关键施工工序部位加载二维码,施工人员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,就能轻松获取安装工艺卡控要点、设备厂家、施工日期、检修周期、设备和材料型号等,为施工提供标准要点指南。采用手机或PAD的APP应用,把现场实际施工情况,通过手机拍摄成图片上传到BE平台中,与BIM模型关联,可快速找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,实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信息化,确保工程质量。

据悉,合肥地铁2号线机电安装系统06标中BIM技术的应用在合肥地铁施工中是***应用,标志着合肥地铁施工信息化,大数据、互联网+时代的到来。

风管加工工厂化

近几年,随着地铁行业飞速发展,地铁机电安装施工中风管作为通风空调系统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,其施工工艺及工法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。而地铁机电系统施工中的风管安装工程量大,传统的手工作坊式工区,制作精度低,噪声大,工作效率低,生产成本高,风管的制作、安装质量得不到保证,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工法无法实现工程项目的综合目标。

为打造品质工程,合肥地铁项目部以“精细***、唯实唯美”工作作风,坚持标准化管理。项目部在施工现场建立风管加工厂,将传统的工区加工风管转化为工厂化加工风管,通过引入压筋机、卷边机和法兰机等设备实现风管制作流水线机械化加工,这一方法使传统风管加工的16个工序骤减为8个工序,从以往的每人每天加工安装6平方米,增加到每人每天加工14平方米,解决了以往风管加工过程繁琐,耗费人力,制作质量差的难题。

“我们自从实施工厂化风管加工以来,生产效率提高了50%,人力投入减少了56%,这个工程干下来,为项目节约了32万元的成本,实现了企业提质增效的初衷!”精打细算的项目总工岳超一脸欣喜。